-
沈曾植 [清]
沈曾植,字子培,号乙盦,嘉兴人。光绪庚辰进士,历官安徽布政使,署巡抚。
-
周岸登 [清]
-
林纾 [清]
古文家,翻译家,原名群玉,字琴南,号畏庐,别署冷红生,福建闽县(今福州)人。
林纾少孤家贫,自幼嗜书如命,五岁时在私塾旁听,感动过私塾教师。自言「四十五以内,匪书不观」,「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」,校阅古籍二千馀卷。林纾崇尚程朱理学,自言读程朱二氏之书「笃嗜如饫粱肉」,但却又能看清「宋儒嗜两庑之冷肉,凝拘挛曲局其身,尽日作礼容,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,亦不敢少动」的虚伪。
林纾性情急躁,思想属保守派,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、胡适等人意见相左。其实林纾并不反对白话,他还写过白话诗,他只是反对尽废古文。林纾称胡适是「左右校长而出」的「秦二世」。不过胡适对林纾的成绩仍有正面的评价,《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》文中提到:「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,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。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,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。古文不长于写情,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《茶花女》与《迦因小传》等书。古文的应用,自司马迁以来,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。」周作人指出:「他介绍外国文学,虽然用了班、马的古文,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。……老实说,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,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,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。」亚瑟·威利评论说:「狄更斯……所有过度的经营、过分的誇张和不自禁的饶舌,(在林译里)都消失了。幽默仍在,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。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,林纾都从容地、适当地补救过来。」
琴南不谙外语,不能读外国原著,只能「玩索译本,默印心中」,后来他与王寿昌、魏易、王庆骥、王庆通等人合作,翻译外国小说,曾笔述英、法、美、比、俄、挪威、瑞士、希腊、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。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,他自己曾经形容「耳受手追,声已笔止」,当然也有不少误译,评价毁誉参半,林纾自己也把责任推掉:「鄙人不审西文,但能笔达,即有讹错,均出不知」。甚至把许多极好的剧本,译成了小说,郑振铎曾指出:「如莎士比亚的剧本《亨利第四》、《雷差得纪》、《亨利第六》、《凯撒遗事》以及易卜生的《群鬼》(梅孽)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。」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《黑奴吁天录》(公元1901年),他在书前的「例言」说:「是书开场、伏脉、接笋、结穴,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」。
林纾一生著译甚丰,共译小说超过213部,翻译小说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的作品,其他还包括有莎士比亚、笛福、斯威夫特、兰姆、史蒂文森、狄更斯、司各特、科南·道尔、欧文、雨果、大仲马、小仲马、巴尔扎克、伊索、易卜生、托尔斯泰等名家的作品。稿酬如潮,他的好友陈衍(石遗)戏称他的书房是「造币厂」。根据钱钟书的观察,在译完《离恨天》(Paul et Virginie,公元 1913年)之前,林译本十之七八都很出色,后期的译笔逐渐退步,无甚趣味。
-
庄棫 [清]
清江苏丹徒人,字中白。先世为盐商。少时以输饷得部主事。后家中落,谋食淮南、江宁,校正群籍,为曾国藩所礼敬。治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通历数。有《周易通义》、《静观堂文》等。
-
傅山 [清]
傅山,字青主,又字啬庐,阳曲人。明诸生。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,不试,授内阁中书。有《霜红龛集》。
-
黄节 [清]
-
杨玉衔 [清]
-
郑珍 [清]
清贵州遵义人,字子尹,号柴翁。道光十七年举人,选荔波县训导。咸丰间告归。同治初补江苏知县,未行而卒。学宗许郑,精通文字音韵之学,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。有《礼仪私笺》、《轮舆私笺》、《说文新附考》、《巢经巢经说》、《巢经巢集》等。
-
顾嗣协 [清]
顾嗣协,字迂客,号依园(在苏州家境宽裕,构筑有依园),又号楞伽山人,江苏长洲(属苏州)人。他出生于诗文极盛的江南,诗才甚高,是清代有名诗人,著有《依园诗集》(六卷)、《漪园近草》等。
-
徐锡麟 [清]
清末浙江绍兴山阴东浦镇人,光复会成员,字伯荪,号光汉子。同治十二年(西元一八七三年)十月二十八日),出生于浙江绍兴东浦镇名门望族,其父徐凤鸣秀才出身,曾任山阴县吏,家有田百馀亩。光绪十九年(西元一八九三年)中秀才。光绪二十七年(西元一九〇一年)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,後陞副监督。光绪二十九年(西元一九〇三年)应乡试,名列副榜。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,于东京结识陶焕卿、龚味生,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太炎的活动。回国後先在绍兴创设书局,传播新译书报,宣传反清革命。光绪三十年(西元一九〇四年)在上海加入光复会。光绪三十一年(西元一九〇五年)在绍兴创立体育会,後又创立大通学堂,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,参加兵操训练。同年冬赴日本学军,因患眼疾未能如愿。光绪三十二年(西元一九〇六年)归国,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、安徽巡警学堂会办。光绪三十三年(西元一九〇七年)改名为陆军小学监督、巡警学堂监督。
光绪三十三年(西元一九〇七年)二月,伯荪与秋競雄相约於皖浙同时举义反清。起义原定六月九日举行,因一会党人员在上海被捕,供出部分革命党人的别名暗号,两江总督端方电令恩铭拿办。恩铭召伯荪计议,伯荪见己号在列,知事迫,遂决定于五月廿八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举义。又因恩铭廿八日有事,要求将毕业典礼提前两天,无奈起义只得改于廿六日。是时外援不至,准备未周。五月廿六日,起义仓卒发动。即日伯荪藉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际,枪杀安徽巡抚恩铭,率学生军起义,攻佔安庆军械所,与清军激战四小时,终因孤军无援、寡不敌众,而卒被捕擒僇。受审时,伯荪直书亲供:「我蓄志排满已十馀年,今日始达目的。本拟杀恩铭后,再杀端方、铁良、良弼,为汉人复仇。」翌日晨凌迟,提至抚署东辕门侧,先剖心,祭恩铭;再斩首。伯荪临刑时,神色不变,毫无惧容,「大呼排满不止」。遗体则与陈伯平、马宗汉一同葬于杭州西湖边孤山南麓,为「三烈士墓」。
-
王策 [清]
清江苏太仓人,字汉舒。诸生。以词名,尤侗曾邀主其家。有《香雪词钞》。
-
吴研因(一作“吴妍因”) [清]
江阴贯庄人,光绪十一年生,著名教育家。自幼刻苦勤学,在江阴、苏州等地任小学教员期间,结合教学实践,编纂白话文小学教科书。后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。后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等职。爱好诗词,著有《凤吹诗集》。郭沫若、俞平伯、马叙伦为书题辞。
-
周贻繁 [清]
周贻繁,字茹馨,湘潭人。元氏县知县张玠室。姊诒端,即文襄左侯夫人也。繁与姊并传诗学于母王。文襄曾合刻其词为《慈云诗钞》。
-
徐釚 [清]
清江南吴江人,字电发,号拙存、虹亭、枫江渔父。监生。康熙十八年召试博学鸿儒,授检讨。在史馆称大作手,赋性萧闲,不久乞归。文章叙述有法,诗颇华秀,又工词。有《南州草堂集》、《词苑丛谈》、《菊庄词》,又续唐人孟棨《本事诗》。
-
梁鼎芬 [清]
清广东番禺人,字星海。光绪六年进士,授编修。为张之洞倚重,聘主广雅书院、钟山书院讲席。之洞推行新政,言学事惟鼎芬是任。累官署布政使。以劾袁世凯去官。卒后,清室谥文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