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语名称:党同伐异
- 成语拼音:dǎng tóng fá yì
- 成语解释:党:原同“傥”;指偏袒;现在也指结伙;伐:攻击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;排斥、攻击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。泛指社会上成帮结派相互斗争。
- 成语出处: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党锢传序》:“自武帝以后,崇尚儒学,至有石渠分争之论,党同伐异之说,守文之徒,盛于时矣。”
- 成语例句:读者幸勿比例惴测,谓此事为某人写照,此名为某人化身,致生种种党同伐异意见。(清 梁启超《新中国未来记 绪言》)
- 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- 感情褒贬:贬义成语
- 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,用于书面语
- 结构类型:联合式成语
- 形成年代:古代成语
- 繁体字形:黨同伐異
- 英文翻译:defend those who belong to one 's own faction and attack those who don 't
- 成语分类:
四字的成语
联合式的成语
D开头的成语
- 近义词:
伐异党同
党同妒异
官官相护
标同伐异
树同拔异
诛锄异己
- 反义词:
公正无私
- "党同伐异"造句:
如果想要干一番大事业,就不应该党同伐异,而要多方兼容并蓄。
党同伐异,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。
从导致巴基斯坦党同伐异和暴力的错综复杂的因素中,至少可以找出四个主要原因。
正人君子应该讲求公理正义,不可党同伐异。
党同伐异和自我修养是很遗憾在日本很普遍。
明朝士人党同伐异,互相斗争,无心国计民生,终于导致国家走上衰亡之途。
他们欺上瞒下,党同伐异,迫害忠良,导致官场腐败,民不聊生。
明朝末年天启帝醉心木工,东林阉党党同伐异,地方天灾人祸流民将起,边关后金蒙古虎视眈眈,大明江山岌岌可危。
异族入侵、农民起义、醉生梦死、党同伐异,炎黄子孙何去何从,待山人慢慢道来。
奸计频出,党同伐异,自此九天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九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