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语名称:分庭抗礼
- 成语拼音:fēn tíng kàng lǐ
- 成语解释:庭:庭院;抗:对等;相当;抗礼:行平等的礼。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;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;以平等地位相待。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;不分上下。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、闹独立。
- 成语出处:庄周《庄子 渔父》: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
- 成语例句: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,留着吃了饭,叫他拜做老师。(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)
- 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- 感情褒贬:中性成语
- 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双方
- 结构类型:偏正式成语
- 形成年代:近代成语
- 繁体字形:分庭抗禮
- 英文翻译:as an equal
- 成语分类:
四字的成语
偏正式的成语
史记的成语
比如的成语
庄子的成语
- 近义词:
不相上下
分庭伉礼
和衷共济
平分秋色
平起平坐
等礼相亢
- 反义词:
同心协力
和衷共济
- "分庭抗礼"造句:
他自立门户,与老师分庭抗礼。
在补教界里,这两家老字号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分庭抗礼,学生人数不相上下。
唐代虽有不少着名诗人,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礼吧!
他学了几年的二胡,近来进步神速,已经能和师傅分庭抗礼了。
在杂文方面,没有人可以与鲁迅分庭抗礼。
唐代虽有不少著名诗人,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礼吧!
他敢和我分庭抗礼,真是胆大妄为。
实际上,妖精聪明极了,完全有能力与巫师分庭抗礼。
战国时代各国君主求才若渴,一遇贤才,必是分庭抗礼,倍加礼遇。
经过一年多的严格训练,我终於能够与上届冠军分庭抗礼,一较长短。